|
人体十二经络之---手阳明大肠经发表时间:2025-02-06 14:16 ![]() 手阳明大肠经是十二经脉之一,属“阳明”,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。其循行路线贯穿上肢外侧前缘,主司头面、五官、肠道及热病,是针灸临床常用的重要经络。以下从循行路线、支脉分布、穴位定位及功效等方面展开详细解析。
一、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与支脉 《灵枢·经脉》原文 “大肠手阳明之脉,起于大指次指之端……下入缺盆,络肺,下膈属大肠;其支者,从缺盆上颈贯颊,入下齿中,还出挟口,交人中,左之右,右之左,上挟鼻孔。”
简化解析 1. 主干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末端(商阳穴)→沿食指桡侧上行至合谷穴→经前臂外侧前缘→过肘横纹外侧(曲池穴)→沿上臂外侧至肩峰(肩髃穴)→向后交会于大椎穴(督脉)→向前下入缺盆(锁骨上窝)。 体内分支:从缺盆下行联络肺脏,属大肠。
2. 上行支脉 从缺盆上行颈部→经面颊入下齿→绕口唇交人中(左脉向右,右脉向左)→止于对侧鼻翼旁(迎香穴),与足阳明胃经相接。
二、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详解(共20穴) 以下按循行顺序列出穴位定位及功效:
1、 商阳 食指桡侧,距指甲角0.1寸 【清热利咽,醒神开窍。主治咽喉肿痛、热病昏迷、牙痛】。 2 、 二间 食指桡侧,掌指关节前凹陷处 【解表清热,通络止痛。用于目痛、鼻衄、齿痛】。 3、 三间 食指桡侧,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【通调肠腑,缓解牙痛、咽喉肿痛】。 4、 合谷 :手背第1、2掌骨间,平第2掌骨中点 【 疏风解表,镇痛通络。主治头痛、面瘫、痛经、牙痛(“面口合谷收”)】。 5、 阳溪 腕背横纹桡侧,拇指翘起时两肌腱间凹陷 【 清热散风,缓解腕痛、头痛、耳鸣】。 6 、偏历 :前臂背面桡侧,阳溪穴上3寸 【利尿消肿,治水肿、耳鸣、手臂酸痛】。 7 、 温溜 :阳溪穴上5寸,桡骨外侧 【 清热理气,主调肠鸣腹痛、疔疮】。 8 、下廉 :曲池穴下4寸 【通络止痛,治肘臂痛、头痛、肠炎】。 9 、上廉 :曲池穴下3寸 【调和肠胃,缓解上肢麻木、肠鸣】。 10 、手三里:曲池穴下2寸 【通经活络,主治肩臂痛、腹痛、腹泻】。 11 、曲池 :屈肘成直角,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 【清热解表,降血压,治热病、荨麻疹、肘痛】。 12 、肘髎:曲池穴外上方1寸,肱骨边缘 【疏利关节,缓解肘臂拘挛、麻木】。 13、手五里:曲池穴上3寸,肱骨桡侧 【活血化瘀,治肘臂疼痛、淋巴结肿】。 14 、臂臑:曲池穴上7寸,三角肌止点处 【明目通络,主调肩颈痛、目疾】。15 、肩髃: 肩峰前下方,上臂外展时凹陷处 【祛风活络,治肩周炎、上肢瘫痪】。 16 、巨骨: 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【通络止痛,缓解肩背痛、瘰疬】。 17 、天鼎:颈部外侧,胸锁乳突肌后缘,喉结旁3寸 【利咽散结,治咽喉肿痛、失音】。 18 、扶突: 喉结旁3寸,胸锁乳突肌前、后缘之间 【宣肺利咽,主调咳嗽、气喘、瘿气】。 19 、口禾髎:人中穴旁0.5寸,鼻孔外缘直下 【通鼻窍,治鼻塞、鼻衄、面瘫】。 20、迎香 :鼻翼外缘中点旁,鼻唇沟中 【通鼻窍,散风热。主治鼻炎、面痒、面瘫】。
三、临床应用与配穴举例 1. 头面五官疾病:合谷(主穴)+ 迎香(鼻病)、商阳(咽喉肿痛)。 2. 热病与皮肤病:曲池(清热要穴)+ 大椎(退热)、血海(荨麻疹)。 3. 肠道疾病:手三里 + 天枢(足阳明胃经)调理腹痛、腹泻。 4. 上肢痹痛:肩髃 + 臂臑 + 曲池,疏通经络,缓解肩臂疼痛。
四、日常保健建议 - 按摩合谷穴:每日按压3-5分钟,可缓解头痛、增强免疫力。 - 刮痧手臂外侧:沿大肠经从商阳至肩髃轻刮,促进气血循环。 - 艾灸曲池穴:适合体质虚寒者,每次灸10-15分钟,温通阳气。
总结:手阳明大肠经贯穿头面与上肢,兼具治疗与保健功能。掌握其循行与穴位特性,可为中医临床与日常养生提供重要指导。 |